第109章 一出好戏 (1 / 2)
读书吧阅读网www.dushu58.com
慵懒的皇帝陛下,连下了三份圣旨。
一封是要追封自己的生母杜氏为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并迁葬永陵,设牌位于神霄殿。追封杜氏之父杜林为庆都伯,命其子继承宗嗣。
这道圣旨,倒是不难理解,母凭子贵,这已是惯例,即便先帝朱厚熜没有给的待遇,在朱载坖登上皇帝尊位之后,他的母亲也会被追封为朱厚熜的皇后。
人之常情,礼部的官员接了旨意,便开始布置筹备。
而第二道圣旨是让海瑞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南京。
海瑞,朝中的官员都已经见识过了,他离开京师,去南京霍霍别人,是大好事……
不过,内阁首辅徐阶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海瑞为东宫詹事府左詹事,并无先例,由左詹事兼任右佥都御史,在外放巡抚。
不过,他的意见被忽视了。
徐阶隐隐感觉到了阴谋朝他涌来……
而第三道旨意是直接在朝会的时候,下达的。
京察。
陛下要对官员进行考核了。
京察乃是自太祖以来便有的规矩。
洪武初年至天顺八年,京察尚未形成制度,只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举行。
“凡京官考察,两京各衙门属官、首领官,从本衙门堂上官考察。如有不才及老疾者,吏部验实,具奏定夺。”
在天顺八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驾崩之前,朝廷最终定下京察十年一行。
到了弘治年间,孝宗皇帝以及一些大臣,便觉得十年太过漫长,至弘治十七年孝宗皇帝定下京察六年一行。
虽然京察的初衷是为了能够发现官员之中的害群之马,找寻治国良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制度也早就变了味道。
特别是在正德年间,嘉靖年间,京察已经成为了某些权臣的一项工具,成为倾陷忠厚,排除异己的杀招。
京察的举行由各部门协作进行,吏部和都察院堂上官从事京察的主官。
吏部、都察院主持于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协赞于下。
考功司是吏部直接负责京察的衙门,科道主要负责京察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及京察后的拾遗工作,对官员的考察结果最终“以听上裁”,由当今皇帝陛下决定被察官员的去留。
南京官员的京察,由南京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吏部、都察院执掌。
不过,应天作为陪都,虽然保留了六部,都察院,但职权却小了很多,在此时的南京有两股人,一股是养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一股是在仕途之上,难以存进,到了南京先解决级别问题的。
京察,最重要的舞台还是在京师,在北京城内。
由于京察被不止一次别有用心的操控,自是京察之大典不见信于天下……
虽然很多官员都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但常规在前,有理可循,他们没有办法阻止。
杨博担任此次京察的主官,算是给了这些官员一个心理安慰。
杨博何许人也。
初入朝廷已达四十年,老资格了,跟徐阶算是同辈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比徐阶这个内阁首辅更得人心。
就比如,高拱一系的人,他们信得过杨博,却信不过徐阶。
现在杨博是太子少傅,兼太子太傅。是先帝朱厚熜最信任的臣子,长时间担任兵部尚书,嘉靖四十一年的时候,倒严之后,才改任吏部尚书。
说白了就是救火将军,为了稳定局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