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阅读网www.dushu58.com

李端与角落里的秦正对视一眼,然后不动声色地说道:“左相言之有理,那便让织经司查一查。”

李道彦称颂道:“陛下圣明。”

李端又对秦正说道:“秦卿,虽说织经司有监查之权,但是不可逾越朝廷法度,更不可影响各衙政务,当以谨慎切实为重。”

秦正躬身行礼道:“臣领旨。”

一些朝臣不由得眉头微皱。

没人愿意被织经司这种衙门盯着,尤其秦正这个人软硬不吃,堪称皇帝最信任的忠犬,绝大多数人若是真落在他手里,不死也得脱层皮。

然而大势所趋无人能挡,没见往常可以轻易左右天子态度的左相都选择主动退让一步?

何为势?

淮州和靖州都督府通力合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大胜,如今更是一举收复江北七城,这可是实打实的拓土之功。

这个时候谁若是站在天子的对立面,必然会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

李端心中难免感慨,这还是织经司第一次堂而皇之地站上朝堂,往常他们虽有“三品以下先审后奏”的权力,但实际上这在京城根本行不通。

因为哪怕只是一个七品小官儿,他背后都有可能站着一位衣紫重臣。

但他并未就此得意忘形,反而沉静地问道:“众位卿家对于江北后续战事有何看法,今日可以畅所欲言。”

短暂的寂静过后,户部尚书先站了出来。

这位老尚书时年五十三岁,资历也很老,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导致面相发苦。

他先如数家珍一般陈述之前对淮州军将士的封赏,然后又谈这两年国库的匮乏和民生的艰难,再论边军靡费的粮草,最后则说起靖州军如果要扩大战争规模带来的影响。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目前的战事已经达到朝廷能承受的极限,如果继续往北,朝廷很难提供足够的支持。

接下来便是方才被李端敲打过的兵部尚书丁会,这次他可谓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阐明军械不足以支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事。

又有工部侍郎细论大型攻城器械在江北之地制造的难度,礼部侍郎说起成州西边的沙州七部屡屡犯境,鸿胪寺少卿言及西南面的南诏国蠢蠢欲动……

总而言之,江北大捷固然可喜,但值此艰难之时,委实不宜继续大动干戈,以免有动摇国本之忧。

军方重臣倒是无一人开口发言。

左相李道彦静静地站着,仿若老态龙钟格外疲惫。

李端心里如明镜一般,先前这位老相爷的让步显然就是为如今的场面铺垫。

朝堂之上的格局错综复杂,李道彦并不能决定所有人的想法,各大派系相互之间的倾轧也很严重,但是在反对北伐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能形成统一的想法。

李端对此早有预料,因此平静地观察着下面的声浪,等殿内逐渐平息之后,他不疾不徐地说道:“众卿家言之有理。朕也觉得北伐的时机还不成熟,便让厉天润暂时收兵,先稳住已经收复的地盘,日后再徐徐图之。”

清亮的声音响彻殿内。

很多大臣微微一怔,等他们反应过来时,这场短暂的朝会已经宣告结束。

“陛下……圣明!”

声音稀稀落落,不比往日那般整齐。

左相李道彦抬起头来,望着转入内殿的皇帝背影,苍迈的老眼中闪过一抹意外的神色。

约莫一炷香后,李端来到后宫某处楼阁,织经司提举秦正亦步亦趋地跟着。

“陛下切莫动怒,此事不可急于一时。”秦正恳切地劝解道。

李端凝望着外面初秋的景色,淡淡微笑道:“朕不急。”

秦正垂首道:“是臣多想了。”

李端微微摇头,随即略带振奋地说道:“告诉厉天润和萧望之,这一次朕不会再亏待他们,那些年轻俊彦不必再藏着掖着,尽数将名字报上来。此战大捷天下皆知,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要给那些年轻人往上走的机会。”

秦正拱手道:“臣领旨!”

李端目光坚毅,低声道:“不如此,怎能搅动这一潭死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