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宗炳 (1 / 2)
读书吧阅读网www.dushu58.com
宗炳出生于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即公元 375 年,家族为南阳有名的名门士族。他幼年便由母亲师氏启蒙,这位聪慧且有学识的母亲为宗炳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宗炳自小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和音乐才能,青年时代就已颇有名气。不到 15 岁,他的书画便技压群雄,在当地小有名气。
在那个时代,士族子弟往往以仕途为追求,但宗炳却与众不同。他屡次拒绝征召,对官场毫无兴趣。东晋末至南朝宋元嘉年间,刺史殷仲堪、桓玄都任命他为主簿,推举他为秀才,可他毅然拒绝。后来刘裕屡次起用他,他也都不为所动。宗炳一心追求艺术与自然,他认为官场的束缚会阻碍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对绘画的热爱近乎狂热,常常游山玩水,寻找创作灵感。宗炳的人生设计与绘画紧密相连,他坚信通过画笔可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他的音乐才能也同样出众,弹奏的古曲《金石弄》出神入化,使这首桓氏一门的秘传之曲得以继续流传。宗炳的传奇人生,就在这种对艺术和自然的执着追求中徐徐展开。
二、山水之间的足迹
(一)游历四方的热情
宗炳一生对山水有着无尽的热爱,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游历四方。荆州的壮丽山水、巫峡的幽深奇景、衡山的巍峨雄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这些地方领略自然之美,感悟山水的神韵。每到一处,他都会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心去感受山水的魅力。他 “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对山水的执着追求,让他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在游历过程中,他不仅欣赏山水的形质之美,还从中领悟到了自然的 “道” 与 “灵”。正如他在《画山水序》中所写:“山水质有而趣灵”,他认为山水既具有实在的形质,又蕴含着灵性。这种对山水的深刻理解,使他的绘画和诗歌充满了自然的神韵和哲学的思考。
(二)晚年的山水之思
晚年的宗炳因病居于江陵,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涉足山水。然而,他对山水的热爱并未减退。于是,他将平生所游之地用画笔绘于室内的墙上。虽然足不出户,却也似置身于山水之间。他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不减当年。此时的宗炳,通过墙上的山水画作,回忆着自己曾经的游历岁月,思考着自然与人生的意义。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 “畅神” 说,在晚年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他认为,通过欣赏山水,可以使自己的精神舒畅,并显现出 “道” 来。面对墙上的山水,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美丽的地方,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他的晚年生活,虽然身体被疾病所困,但他的精神却在山水之间自由翱翔。
三、艺术成就的辉煌
(一)山水画论的鼻祖
宗炳着有的《画山水序》,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篇山水画论中,他提出了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等着名论点。这一观点强调画家应以自然山水的本来形色描绘自然美景,讲究真实。同时,他还阐述了 “应目会心”“应会感神” 等理念,认为画家所描绘的物象既要与眼睛所看到的自然物象一样,又要与自己内心对此物象的感悟相契合。画家若能在此基础上将物象表现得很巧妙,那么,欣赏者便能从画中感悟到与画家一样的妙境。
宗炳还提出在绘画中应该运用透视学 “远小近大” 的原理,如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一论述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创立的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为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奠定了基础。他将老庄之道与山水画联系起来,指出作山水画,观山水画是用来观察体现圣人之道的山水画功能论,首次把山水画提高到了表现 “贤者” 情怀的境界,为后世画论的发挥提高了重要的理论基调。
(二)绘画作品的魅力
宗炳创作了《秋山图》等作品。根据文献记载,六朝时期山水画名作甚多,宗炳与同时期的画家们在表现技巧上,都能很好地处理空间结构,把纷繁复杂的自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和集中。他们以主观思想感情对待自然景物,做到了比自然更真实,更完美,更集中。宗炳的绘画能够 “以形媚道”,畅其神韵。他将平生所见景物画于宅中壁上,自称将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美丽,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神内涵。
(三)音乐成就的展现
宗炳在音乐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弹奏的古曲《金石弄》,使这首桓氏一门的秘传之曲得以继续流传。宗炳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精于古琴,常坐对壁画弹奏,说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可见他的演奏很富于想象,琴声画意已经融为一体。他演奏的琴曲题材一定会涉及山水景色,这也和当时盛行山水诗的风气是互相吻合的。现存琴曲中这类题材不少,当与这一时期的文人风尚有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思想主张的独特
(一)艺术境界的追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